9月份需要注意提防这些传染类疾病→

9月5日,广西疾控发布9月健康提醒,应做好登革热、猴痘、手足口病、诺如病毒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输入性疟疾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,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与防范。

手足囗病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。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

(资料图片)

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颜云盈介绍,临床监测数据显示,近期手足口病例有增多趋势。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(型)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。

医师提醒:

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,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。此外,注意手卫生、环境卫生。家长应多观察幼儿健康状况,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(特别是肛周皮疹)或口腔疱疹等,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

登革热

南宁市传染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、市四医院儿科主任宋晓玲介绍,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,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。

目前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。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给人类,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者血液时获得病毒,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,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。

“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~14天,多数为5~8天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,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。”宋晓玲说,当出现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至39~40℃,并伴有皮肤出现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等症状,就得考虑是否感染登革热,并及时到医院就医。

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,防止伊蚊孳生,以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
猴痘
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,人群普遍易感,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,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。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,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较轻,死亡病例主要为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。

2022年5月以来,猴痘疫情向多个国家扩散蔓延。2023年6月以来,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了猴痘疫情,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,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。近期,广西部分地区先后报告了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疫情。

疾控专家提醒:

重点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,减少高危行为,不与有疑似猴痘症状人员发生密接接触,不共用疑似病例的衣物、被褥等生活用品。有可疑接触史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。

诺如病毒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

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,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、涉及范围广等特点,多发生在学校、幼托机构、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,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、呕吐、反胃等。

疾控专家提醒:

食物应充分加热后食用,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,在外就餐尽量不吃半生的海(水)产品。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“红眼病”,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。通过接触传染,眼—手—眼是主要的传播途径。临床表现为刺痛、砂砾样异物感、烧灼感、畏光、流泪,眼睑水肿,睑、球结膜高度充血。

眼科医师提醒:

注意个人手卫生和眼卫生,经常用肥皂洗手,尽量不要用脏手揉眼睛,养成分巾、分盆的卫生习惯。

加强对游泳池、理发室、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。若家中有传染性急性结膜炎患者,其毛巾、脸盆等生活用品应做好消毒,不要共用毛巾、浴巾、眼部化妆品或个人眼部护理用品。

食物中毒

持续的高温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,食物容易腐败变质,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生风险升高。此外,9月份雨水充沛,是广西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,人们容易误采误食发生中毒事件。

广西健康科普专家、市四医院犬伤门诊主任邓上勤提醒:

不要特意去采购罕见蘑菇或不认识的蘑菇。家长带小孩去草地、树林玩耍时,也要提醒他们不要采摘菌菇玩耍,以防孩子采摘后未洗手就抓东西吃或吃手,导致因手上沾了蘑菇毒汁而中毒。“有些毒蘑菇的毒性很强,采摘后无意间挤碎,渗出的毒汁沾到手上,几毫克的蘑菇毒素都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。”

来源:南宁晚报·南宁宝客户端 作者:叶祯 宋延康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