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阳康”体检查出肺结节,是癌吗?别慌,这几种结节有恶性可能

感染新冠后,不少人出现咳嗽、咳痰、痰中带血、胸闷、气喘等症状。为满足患者需求,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,各大医院纷纷上线新冠康复体检套餐。不少人查完后竟发现了肺部结节,于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肺癌……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有患者问:“医生,大家都在传,这些病最后都会发展成肺癌,是不是真的?”“医生,有人说肺结节不是病,不痛不痒,没感觉,不用治疗,是这样的吗?”

种种说法,孰是孰非?来看肿瘤专家答疑——

肺结节是新冠感染带来的吗?

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孙海波表示:“阳康以后发现的肺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,属于病毒感染后在肺部留下的结节影,最典型的就是磨玻璃结节影,这个时候发现的肺部阴影、肺部结节,千万不要急着下定论,要等待观察,再决定下一步治疗。”

孙海波解释,肺结节形成的原因众多,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:

感染:感染性肺结节多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、病毒、真菌、支原体等引起肺部的小感染后形成结节;

异物侵入:异物性肺结节多与环境有关,如工业粉尘、厨房油烟、二手烟等;

肿瘤:肺部良性肿瘤、早期肺癌均可表现为肺部结节;

其他原因:遗传因素、免疫因素等。

因此,新冠感染可能会诱发感染性肺结节,部分新冠感染后的重症/危重症患者,合并细菌、真菌等混合感染,也都可能诱发肺小结节。但很多时候,不少人的肺结节以前就存在,只是由于缺乏定期体检,恰巧赶上这波“CT热”被意外地发现了。

不必害怕,肺结节≠肺癌

当看到肺结节在体检报告中出现时,盲目恐慌和仓促手术都不可取。

河南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吴红波提醒:发现肺结节应尽快咨询专业医生以明确诊断,并不是所有的肺结节都是早期肺癌。通常以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、CT检查的结节特征作为重要评估指征。

临床危险因素:高龄,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,出现咯血、消瘦等临床症状,肺结核病史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弥漫性肺纤维化等其他肺部疾病,恶性肺小结节的风险明显增加。

CT检查:根据CT资料中显现的肺部结节的大小、边缘、密度等影像特点,结合临床经验,判断结节的良恶性。

一般来说,结节越大,恶性的可能性就越高。通常情况下,实性结节恶性可能性大,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,最近发现的恶性磨玻璃结节也越来越多。医生会结合结节的位置、数量、形态、治疗前后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,所以,患上肺结节不必过于恐慌。

中国抗癌协会官方微博——@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早筛科普平台 也提醒:

所有的肺癌都是由肺结节演变而来,但反过来说,肺结节并不是早期肺癌的表现。

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,只有恶性的肺结节才有可能恶化为肺癌。有医学调查显示,我国70%至80%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,而可能存在癌变的肺结节概率在20%至30%。所以,确诊为肺结节后,不可掉以轻心,也无需惊慌失措。

随访对判断肺结节性质很重要

体检发现的肺结节,只是影像学的诊断,不是100%的疾病诊断。很多结节,特别是很小的结节,影像学的特征是模棱两可、似是而非的,需要在系统的随访中,观察肺结节的影像学变化,结合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,来做最后的判断:究竟是否需要手术?

随访对判断肺结节良性恶性很重要,有的结节无法立即判断良性或恶性,这时医生会建议随访,患者一定要按时去。随访一段时间后的结节变化情况,是判断良性恶性很重要的参考指标。比如,同样是有恶性风险的磨玻璃结节,在系统随访一段时间后会发现,有的会扩大、有的保持不变、有的结节明显缩小,相应的诊断也会不同。

哪些结节可能癌变?

据@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早筛科普平台 介绍——

持续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基本是恶性,不过恶性度低,进展缓慢。

磨玻璃结节肿瘤肺边界清楚的多为恶性。

结节边缘有细毛刺、分叶、胸膜凹陷、空泡或空腔征、血管集束征、气管截断征等则容易是恶性。

实性成分若收缩纠集感比较明显甚至牵拉胸膜,则恶性可能性大。

多发磨玻璃结节容易得多原发癌,大小大于8mm、混合型磨玻璃结节的癌变概率更高。

哪些人需要查肺结节?

肺结节并非疾病名称,而是在明确诊断之前的一种形态学描述,表示肺部有圆形或类圆形的病灶,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感受。

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,若发现肺部结节,缩短复查周期至3个月至6个月。肺部结节高危人群建议在30岁左右就开始筛查,包括长期主动、被动吸烟,患有慢阻肺、肺气肿、肺结核等慢性肺病。在辐射、污染环境工作或生活,有相关家族史等。最推荐的筛查方式是低剂量薄层高分辨CT,可筛查到毫米级别的结节。

来源:央广网、@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早筛科普平台


关键词: